幸好有它,别拦住它爆红
终于看到了尔冬升导演的新片《海的尽头是草原》。
观感很复杂,也很震颤。
它让我想到了很多资深导演的片子,比如《千里走单骑》《一秒钟》《芳华》《地久天长》……
而在面临“和解”还是“不和解”这个命题上,各位导演也有自己的理解。
尔冬升这次在《海的尽头是草原》里的解构很妙。
先看片名。
本片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大批南方孤儿面临营养不足的危机。
在这个关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向中央请缨。
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近3000名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给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收养。
而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对兄妹横跨2000多公里的地理距离,以及60年的时间距离,再度重逢的故事。
重逢在电影里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
本片里的“重逢”,宏观层面上,时代的阻隔是第一道困境。
微观层面上,真正让兄妹俩无法团聚的是一个心结:
为什么被放弃的是我。
乍一听大家可能觉得抽象,我以冯小刚的一部电影《唐山大地震》为例。
这部电影里有个话题时至今日还经常出现在视频平台和豆瓣小组里被网友讨论。
电影里,大地震过后,主角一家人里父亲死亡,一块水泥板压住了姐姐和弟弟。
救援人员表示只能救一个时,徐帆饰演的母亲无力哭嚎,最终小声说:
救弟弟。
这句话困住了故事中的母亲、姐姐和弟弟的一生,也困住了观众。
因为这显然不是纯粹的重男轻女,此后母亲浑浑噩噩的几十年就是证明。
但如果没有那么一刻是重男轻女的话,为什么一个西红柿明明可以分成两半姐弟俩一人一半,却只给弟弟呢?
电影里的姐姐最后和解了,电影外的观众却没法。
不过这显然不是这部电影想探讨的重点,重点在于当时代浪潮滚滚而来,是一个母亲的无力选择。
以及那个时代里,活生生又无可奈何的人们。
《海的尽头是草原》给我的观感很像《唐山大地震》,非常揪心,也非常动人。
两部电影的开头都是一个母亲面临手心手背只能留一个的艰难抉择,但《海的尽头是草原》内在核心和《唐山大地震》完全不一样。
天灾降临,时代浮沉,无能为力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去上海找从事机密工作的父亲。
但当时情况太混乱,找个人比登天还难。
承蒙上海本地一户人家的救助,母子三人能够有庇身之处。
可在粮食不够,无法抚育两个孩子的情况下,母亲听从了友人的建议:
先将一个孩子送到孤儿院交给国家抚养,等时机成熟再接回来。
本是龙凤胎,手心手背都是肉,于是,母亲只能选择把体弱的那个留在身边。
哥哥无意中听到母亲和阿姨的谈话,害怕被放弃的他跑到屋外让自己淋了一场暴雨,因此发起了高烧。
母亲权衡利弊,选择将妹妹杜思珩暂放在孤儿院。
但是时局艰难混乱,没等到她去接孩子,杜思珩已经同孤儿院的其他孩子们一齐被送到内蒙古让牧民抚养......
母亲兜兜转转找了妹妹几十年,却一直没有消息。
后悔和悲伤缠绕了她整个后半生,甚至她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了,还会拿着相册和历年收集来的资料跟儿子杜思瀚念叨:
我对不起你妹妹。
而哥哥杜思瀚也因为当年故意让自己生病能留在母亲身边的行径感到愧疚。
于是,他单独踏上内蒙古,开始了寻亲之旅......
本片时间线上以哥哥杜思瀚在现代寻亲,妹妹杜思珩在60年前如何融入一个蒙古族家庭的平行蒙太奇为主。
这种常规的剧作安排很容易让故事走向乏善可陈,陷入俗套。
而且很多时候,一个历史事件往往只是课本上轻飘飘的一段话。
很少有人能够将其背后力道千钧却又无比沉重的人和事相尽还原。
因为历史不是空话,而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构成。
我们也看过太多华而不实,空洞苍白的反面例子了。
本片尔冬升参与了编剧,他的片子向来以非常细微的视角讲述普通人的故事。
比如《新不了情》《忘不了》《癫佬正传》《色情男女》《我是路人甲》等,很醇厚也很有力量。
《海的尽头是草原》成片质感也承载了这种醇厚和真实。
这个故事其实没有绝对的主角,或者说里面出现的每个人都是主角。
以妹妹杜思珩为例,全片她基本只在闪回里出现,但是人物非常饱满。
杜思珩一个非常倔强执拗的姑娘。
从上海孤儿院到内蒙大草原这一路,她始终捏着妈妈留给她的小毛巾,因为上面有妈妈绣的“杜思珩”三个字。
这是她仅剩的怀念了。
起初,她拒绝任何人的示好,只跟一个同她一样被落下的小男孩交好,但是小男孩被牧民的热情和关怀打动,选择去了新的家庭。
而杜思珩叛逆反骨,谁惹她她咬谁,直到马苏饰演的额吉用十足的耐心和爱打动了她。
她因此有了一个新爸爸和新哥哥。
额吉会给她做用料十足的奶茶,会帮她挖一个专属的厕所。
哥哥会带着朋友们骑马去找她被风吹走的小毛巾。
爸爸送给她一个珍贵的指南针,教她骑马,遇到风沙困难不要害怕。
新的家人为杜思珩做了太多,逐渐让她忘记上海。
但是等到杜思珩成长为叛逆期少女,加上她又遇到当年那个交好的小男孩。
她想要回去质问上海的亲人们的欲望愈发强烈。
因为妹妹杜思珩的心结其实始终没有解开,她一直对母亲是否是因为重男轻女才放弃自己耿耿于怀。
她不相信只是因为自己是个女孩就被放弃了,因为大草原上的李老师在课堂上解释过杜思珩的名字。
珩,意为宝玉,这个女儿一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而且她一直拥有和哥哥同等对待的爱,他们怎么可能会轻易抛弃她,欺骗她呢?
她不甘心。
即便她接受了新的家庭,但这个心结始终横亘在心中。
于是,她做了一个后悔一生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也改变了她的一生......
这个地方不剧透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非常震撼。
震撼就在于,为汉族女孩杜思珩和蒙古族养父母的情感羁绊,也为那个时代可怜又坚强的人。
故事最后,所有人在大草原上对着“长生天”迎来和解。
海的尽头是草原,此处安心是吾乡。
不仅仅指的是那些流落在外的孤儿们,还有这个世界上因为某些原因而无法与亲人团聚的灵魂。
整部电影节奏缓慢,娓娓道来,你很难想象,在这个当下,还能看到如此朴实无华的的情感和价值观。
这种片子,也只能是像尔冬升这样资深的导演才能拍出来。
其实很早以前,我记得国产片里有很多讲述汉族和少数民族友爱互助的片子。
比如《那山那人那狗》里的父子俩帮助一个被孙子遗忘的侗族阿婆的情节每每刷到总是很令人感动。
比如《青春祭》里的汉族女孩跟傣族婆孙的友谊也非常震颤人心。
即便多年后回看,片子里的芭蕉林、绣花衣、篝火舞、老伢以及善良温和的傣族人,都令人感动。
现在很少有人能拍摄这种汉族与少数民族同胞关爱互助的题材,还如此纯粹自然朴实。
尔冬升尝试了,并且完成度非常强悍。
片里90%的场景都发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既让人心潮澎湃,也令人望而生畏。
尔冬升在那里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还在B站更新《片场日记》。
在他的vlog里,他亲自去内蒙古堪景,跟羊、马、狼、骆驼亲密接触,还各种调教新人演员。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所有演员在他片中都回归了本真模样。
时代少年团里的爱豆丁程鑫变成了灰头土脸的草原小伙。
才32岁的阿云嘎秒变15岁小伙的爹,骑马玩枪信手拈来。
像马苏这种资深女演员也迎来了突破,演母亲对她来说不算挑战,一个全程讲蒙语的蒙古族母亲就有点难度了。
电影里她全程讲蒙语,无论是造型还是表演都非常用心。
片中有一个小细节特别打动我,就是她帮杜思珩做完奶茶,下意识舔了下刚捏完奶豆腐的手指。
因为在那个年代,奶豆腐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平日只给贵客和孩子们吃。
正是这些细节,令马苏饰演的这个蒙古族母亲令人非常可信。
而正是导演到演员的用心,这部电影最终才会以真情打动人。
无论是小杜思珩对阿云嘎哭喊“爸爸你别抛下我”。
少年杜思珩跪着向蒙古族养父母忏悔。
以及带动全场观众情绪的,饰演老年杜思瀚的陈宝国和老年杜思珩见面的场景,都是本片中非常大的泪点。
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饰演老年杜思珩的女演员,是内蒙古著名演员巴德玛。
她主演过两部非常经典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导演的《蒙古精神》和宁浩导演的《绿草地》。
当她那饱受大草原风霜和时间洗礼的脸出现在大银幕上,并且以轻描淡写的语气和表情说“都过去了”。
而对面的陈宝国以泪水和悲痛进行反馈时,非常震撼人心。
看完这部片,我跟朋友说,很难有青年导演能够承担情感如此重的题材,也很难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在自然表达的同时做到力道千钧引人深思。
只有像尔冬升这样的导演才能拍出来。
很多人网友表示被影片中人与人之间朴实真诚的情感打动,而这正是这个时代最缺失的特质。
在中秋这个团圆的节点,大家可以去看看这部片,回望一下那段被很多人遗忘的历史,回顾那个时代的无法选择的人。
对当下的我们,很有借鉴意义。